新聞熱線:3900087   廣告熱線:3900838
本網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57—3909502   舉報郵箱:zgfxnews@163.com
,歡迎訪問拂曉新聞網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譜寫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新篇章

2022-08-18 09:13來源:安徽日報作者:

  編者按:2020年8月18日至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強調,要貫徹落實好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改革開放,堅持高質量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堅戰,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比蝿?,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實現更大作為,在加快建設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進展。全省上下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奮力譜寫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新篇章。值此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兩周年之際,本報推出專版文章,展示全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的新實踐與取得的新成果。


  讓巢湖成為合肥最好的名片

中共合肥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時強調:“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寶貝,是合肥最美麗動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態濕地保護好,讓巢湖成為合肥最好的名片。 ”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心懷“國之大者”,踐行“兩山”理念,用包公精神鐵腕治污、用愚公精神久久為功,加快打造城湖共生、宜居宜業的生態名城。

  推進綜合治理,努力繪就一幅城湖和諧壯美畫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系統觀念,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我們系統實施碧水、安瀾、生態修復、綠色發展、富民共享“五大工程”和點源、線源、面源、內源“四源同治”,做好“綠鏈式”保護,避免“鐵桶式”開發,全湖平均水質穩定保持在Ⅳ類以上,近兩年未發生大面積藍藻水華。

  堅持系統治理。巢湖問題表面看在“湖里”,根子在“湖外”;表面看在“地上”,根子在“地下”;表面看在“水”,根子在“人”。堅持統籌兼顧而不顧此失彼,實施“三個優先”: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累計治理入湖河道及其支流河道52條、820公里,“一河一策”治理4條入湖重污染河流,全面消除劣Ⅴ類。投資近60億元建成100平方公里的環湖十大濕地,修復恢復濕地43平方公里,入選第二批國際濕地城市。環湖所有鄉鎮實現污水處理廠全覆蓋,全市所有鄉鎮實現生活污水處理全覆蓋,爭取不讓一滴未處理的污水流入巢湖。全面實施巢湖禁捕退捕,環湖1公里范圍內耕地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由“零增長”到“負增長”。

  堅持工程治理。累計投入超400億元,接續實施巢湖綜合治理工程,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入選國家首批修復工程。筑牢防洪、泄洪、排洪、蓄洪工程體系,十八聯圩生態蓄洪區(四期、五期)納入國務院重大水利工程建設范疇。優化巢湖水位調蓄機制,保持合理水位,讓更多野生動物繁衍生息,水清岸綠、鳥翔魚躍的美麗景象正在呈現。加快完善巢湖岸邊配套設施,重點解決好8件事:哪里能停車、哪里有廁所、哪里有帳篷、哪里有椅子、哪里能充電、哪里能買到飲料、哪里能放垃圾、遛狗不牽繩誰來管,努力實現環境保護標準與市民感受標準相統一,讓市民充分享用巢湖這個“家門口最好的生態產品”。

  堅持依法治理。實施 《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修訂《合肥市水環境保護條例》,完善濕地資源管控、監測評價等制度規定,對違法行為保持高壓態勢,以法治剛性保障巢湖綜合治理。 2017年以來,中央和國家及省級督察檢查共交辦涉巢湖問題159個,已整改130個,正在推進整改29個。

  優化產業結構,努力打造一批低碳綠色產業地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到底取決于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產業發展不走新路,巢湖治理就沒有出路。我們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斷提升發展“含科量”“含新量”“含綠量”。 2021年,合肥單位GDP能耗0.24噸標煤/萬元,僅相當于全國1/2、全省2/3。度電GDP25.7元,遠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笆濉币詠?,合肥以年均4%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7.7%的GDP增速,以約占全省1/6的能耗,貢獻了全省1/4以上的GDP。

  抓新興產業培育壯大?!靶酒疗稀背蔀楝F象級產業地標,戰新產業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升至54.9%,對工業增長貢獻率升至71.6%,“大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連續五年獲國務院表彰激勵,受表彰次數居全國城市第一。比如,新能源汽車暨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去年營收突破千億元,“十四五”末有望實現整車年產能超過330萬輛、產值超過6500億元。比如,節能環保產業,去年產值近600億元,同比增長17.8%。比如,光伏及新能源產業,去年產值突破500億元,今明兩年預計有5家企業增量過百億元。全市光伏發電累計并網容量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列。

  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完善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四位一體”綠色制造體系,現有全球“燈塔工廠”2家,國家級綠色工廠17家、綠色園區1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5家。比如,加快節能技術改造,“十三五”以來支持重點節能技改項目77個、工業節水項目15個、清潔生產改造項目26個,實現年節約能源近14萬噸標煤。比如,加快智能化升級,去年家電產業產值近千億元,白色家電產量連續11年居全國城市首位,智能家電產品占比超三成,通過智能家電家居國家標準認證產品總數居全國城市第一。

  抓未來產業搶灘布局。加快搶占新賽道,用未來產業贏得城市未來。比如,去年下半年以來,合肥用超常規舉措,推進空天信息產業跨越式發展,集聚中科星圖、天儀研究院等一批行業頭部企業,今年2月國家深空探測實驗室總部在肥揭牌落戶;8月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大會在肥召開,力爭“十四五”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群。比如,量子產業擁有科大國盾、本源量子等行業龍頭企業,先后發布國內首款量子計算機操作系統、國內首個量子計算雙創平臺,擁有量子信息產業相關專利占全國12%。

  聚焦機制創新,努力探索一條大湖治理有效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重在建章立制。大型湖泊治理是世界性難題,沒有可以照搬照抄的制度經驗,不會一蹴而就,更不會一勞永逸,只有一抓到底。我們堅持以更大力度、更實措施創新體制機制,推動巢湖綜合治理取得新進展。

  創新組織機制。充分發揮省級巢湖湖(河)長制和市級河長制作用,市委書記任巢湖省級總湖長、負總責。創新市委常委分工,安排一名市委常委專職分管巢湖綜合治理。市委堅持每年召開巢湖綜合治理大會,建立“三個一”調度機制,即:市委常委會每季度調度一次,市委書記每月現場督導調研一次,環湖縣市區每月調度一次。整合市環湖辦、巢湖風景區管委會職能并入省巢管局,變“九龍治水”為“合力治水”。

  創新保障機制。設立環巢湖項目專項資金,統籌安排一定比例的預算收入、水利建設資金及中央和省補助資金等,有效保障治理資金需求。

  創新監督機制。分流域、分區域對巢湖綜合治理綠色發展進行綜合考核評價,強化結果運用。緊盯“四類人”:非法排污的人、治污不到位的人、分管不落實的人、監管不嚴實的人,避免事前不負責、事后被問責。

  下一步,我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以打造合肥最好名片為牽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向縱深發展,奮力在美麗中國建設中打造“合肥樣板”,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奮力打造長三角“白菜心”

中共馬鞍山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

  2020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安徽特別是親臨馬鞍山考察,是馬鞍山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和里程碑意義的政治大事。兩年來,馬鞍山錨定習近平總書記賦予的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新發展定位,以最高站位、最高標準、最強擔當,全力打造生態優、產業強、活力足、城鄉美、百姓富的長三角“白菜心”,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進展,努力交出一份不負重托、不辱使命的“馬鞍山答卷”。

  聚焦綠色發展,發揮生態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生態保護好,把生態優勢發揮出來,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對馬鞍山這樣的資源型工礦城市來說,沒有生態優先,就沒有一馬當先。馬鞍山市委、市政府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統籌推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經驗做法,獲國務院第八次大督查通報表揚,環境質量改善獲國務院督查激勵。堅持綜合治理、流域治理、源頭治理、精準治理,扎實推進長江大保護,對全市4823個入河排污口進行溯源,實現全過程信息化管理。在完善提升長江東岸整治成果的同時,加大西岸整治力度,和縣浮沙圩濕地公園建成并對市民開放。對重點工業園區開展大排查,全面推行“環保管家”,整治“散亂污”企業759家,環保整改考核連續四年居全省第一。把向山地區綜合整治作為創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示范區的 “一號工程”,堅持“生態修復+產業導入”,實施重點污染治理、生態短板補修、土地整理利用、產業體系再造、綠色礦山提升等十大工程,著力打造“兩山”理念的“馬鞍山樣板”。今天的馬鞍山,推窗見綠、出門賞景、起步聞香逐漸成為老百姓的“日常品”,藍天青山綠水已成為常態。

  聚焦轉型升級,著力做優增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馬鞍山市委、市政府堅持把制造業作為三次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的“牛鼻子”,大力實施制造業三年倍增行動計劃,著力做優增量、做實存量、做大總量、做強體量。全力招大引強,去年以來簽約億元以上項目780個,其中20億元以上項目76個。加快項目建設,市黨政班子成員領銜推進2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對重點項目實行全生命周期管理,開展“七未”項目攻堅,今年上半年省重點項目開竣工數分別居全省第三、第一。加大技改力度,引導企業開展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動規上工業企業技改三年全覆蓋,形成馬鋼、蒙牛、山鷹等一批標桿企業。增強創新動能,深化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去年研發投入強度達3.24%、居全省第四,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居全省第一,上半年全市戰新產業產值、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分別居全省第一、第五。今天的馬鞍山,重大項目紛至沓來,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正從制造強市向“智造名城”闊步邁進。

  聚焦改革攻堅,增強發展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發揮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導作用,依靠改革破除發展瓶頸、匯聚發展優勢、增強發展動力。馬鞍山市委、市政府以“畝均論英雄”改革為牽引,打出一套優化資源要素配置、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組合拳”。深化畝均效益評價,目前已完成4輪評價,去年規上企業畝均稅收17.4萬元,較2018年首次評價時增長38%。實施“標準地”改革,工業項目建設周期縮短4個月至5個月,實現成交即發證、拿地即開工、竣工即登記,省級以上園區新增工業用地全部以“標準地”出讓,今年上半年累計掛牌出讓“標準地”63宗共5087畝。開展閑置低效用地清理處置專項行動,去年8月以來累計清理出4萬畝,做到了“地等項目”,博望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獲國務院督查激勵。開展鑄造產能和單位能耗產出效益綜合評價,騰退107戶低效鑄造企業、涉及產能132.18萬噸,騰退7戶高耗低效企業、涉及能耗9萬噸標煤,利用騰退指標,引進總投資126億元的泉峰智能制造、110億元的蜂巢動力電池等項目落戶。今天的馬鞍山,發展空間更加廣闊,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已成為投資興業的一方熱土。

  聚焦開放聯動,加快一體化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馬鞍山時指出,要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把握機遇,順勢而上,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馬鞍山市委、市政府積極搶抓國家戰略機遇,加快融入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努力在全省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做強 “橋頭堡”、扮靚 “東大門”。加快交通互聯,寧馬城際、巢馬高鐵全面建設,揚馬城際年內開工建設,三條線計劃2025年建成運營,寧馬高速“四改八”、寧和高速、S205等省際快速通道項目加快推進。深化毗鄰合作,加快推進江寧—博望新型功能區、馬鞍山青浦工業園、浦口—和縣產業合作示范區建設。推進產業協同,圍繞南京、合肥主導產業做配套,培育壯大半導體、5G通信、綠色食品等產業集群。今天的馬鞍山,與滬蘇浙城市的融合發展日益緊密,正攜手在一體化發展的大潮中踏浪前行。

  聚焦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馬鞍山市委、市政府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續加大民生投入,實施19件省級和6件市級民生實事,制定10項暖民心行動具體方案,今年投入資金4億多元。主動回應群眾關切,從2020年開始實施棚改三年計劃,中心城區改造98個棚戶區,惠及1.4萬戶;去年完成115個老舊小區改造、數量居全省第一,今年實施106個老舊小區改造。切實維護群眾利益,加大“爛尾樓”“難辦證”“難安置”化解力度,連續三年開展信訪積案化解,去年信訪工作考核居全省第二,今年上半年信訪總量下降31.2%。全力保障群眾安全,扎實做好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災各項工作,常態化機制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持續開展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今天的馬鞍山,群眾安居樂業,社會和諧有序,形成了居者悅、遠者來、觀者贊的良好局面。

 聚焦從嚴治黨,優化政治生態

  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是打造長三角“白菜心”的堅強保障。馬鞍山市委、市政府堅決扛起管黨治黨政治責任,落實“一改兩為”要求,推動政治生態與經濟生態、社會生態、自然生態同步優化,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加強政治建設,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中明確的重點任務,列出監督清單,強化政治監督。樹立實干導向,建立完善綜合考核體系,圍繞重點工作開展月度考核,精準識別敢于擔當和人崗不適的兩類干部。創新基層治理,深化城鄉網格化管理,推進街道、鄉鎮體制改革,將103個基層信息系統中的62個整合到一個平臺,實現“多網合一、一網統管”。推進正風反腐,連續3年召開全市領導干部警示教育大會,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馳而不息糾治“四風”,深入整治群眾身邊腐敗和不正之風。今天的馬鞍山,政治生態持續優化,干部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鍛造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的過硬隊伍。

  努力書寫阜陽高質量發展新答卷

中共阜陽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

  2020年8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阜陽市考察調研,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指示,為我們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和黨的建設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兩年來,阜陽市委、市政府堅持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重要政治責任,聚焦強化“兩個堅持”、實現“兩個更大”,忠誠盡職、奮勇爭先,扎實推動阜陽各項事業取得新進展新成效,以實干實績回報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和諄諄囑托。

  以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為突破,不斷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兩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第一站就來到阜南蒙洼蓄洪區,看望慰問受災群眾,就災后恢復重建、水利工程建設、精準脫貧等工作進行調研,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行蓄洪區建設與發展的高度重視和關心厚愛。兩年來,阜陽市聚焦改善沿淮行蓄洪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這一目標,持續抓好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提升防汛抗洪、防災減災能力,加快補齊蒙洼蓄洪區基礎設施短板,共完成水利設施水毀修復項目81處,完成水利工程建設投資76.5億元,其中淮干王臨段整治、洪汝河治理、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區建設3項治淮重點工程已完成投資17.26億元,群眾喝上引調水工程開工建設。以創建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和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為契機,積極打造品牌化運營的產品生態圈、聯合體組織的企業生態圈、復合式循環的產業生態圈“三位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阜南縣優質專用品牌糧食和種養循環生態農業示范工程成為全國樣板;阜南縣有機廢棄物資源全利用、縣域利用全覆蓋、復合利用全循環的“三全”模式在全省推廣;扎實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堅決防止因疫因災返貧致貧,阜南縣在2021年度全省考核中獲得“好”的等次。

  以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動力,全力推動經濟提質增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阜陽市堅持把優化營商環境、強化“雙招雙引”、推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為經濟工作主抓手,扎實推動三次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2021年GDP增長9%、位居皖北第一。大力發展十大特色產業,深入推進工業投資千億計劃、制造業倍增行動等,謀劃實施百億投資項目、百億營收項目、百億特色園區項目“三個百億行動”,2021年工業投資增長28.7%,位居全省第一。積極開展 “雙招雙引”,成功舉辦首屆阜陽投資貿易洽談會,積極參加世界制造業大會,簽約項目總投資超1300億元,其中制造業投資占80%以上;先后引進三峽集團、金風科技、國家電投、華潤投資、中科海鈉等一批知名企業,今年新簽約100億元以上項目5個。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制定實施尊重企業家、尊重納稅人“十項制度”,舉辦“阜陽企業家日”活動,召開“企業家早餐會”、重點項目要素保障星期六會商會等。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太和縣種糧大戶徐淙祥重要回信指示精神,努力在保障糧食安全各環節上當標兵、走在前,糧食產量穩定在100億斤以上,規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連續四年居全省首位,今年夏糧單產、總產雙創歷史新高。

  以開展對接合作為紐帶,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增強欠發達地區發展動力,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發展落差往往是發展空間。阜陽市充分發揮自身區位、交通、政策、農業、人口“五大優勢”,持續深化與長三角中心區的理念、機制、項目對接,加快建設長三角區域重點城市。深化與上海松江區、徐匯區戰略合作,并與浙江臺州市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率先實現與滬蘇浙城區合作全覆蓋。與蘇州市簽訂結對合作幫扶框架協議,推深做實市級、縣級、行業等領域結對合作,有序推進干部交流、共建合作園區等7個方面10個合作事項。積極推進阜陽城市圈與合肥都市圈“雙圈”聯動發展,成立阜陽市毗鄰縣市區經濟協作會。突出抓好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實施阜陽經開區毗鄰園區體制改革,掛牌成立阜陽首太新能源產業園,深化“畝均論英雄”“管委會+公司”“標準地”等改革,著力打造產業承接平臺體系。創建75個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2021年面向滬蘇浙地區農產品及加工品銷售額達465.35億元。

  以辦好民生實事為抓手,持續增進人民群眾福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阜陽市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每年新增財力的8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累計撥付10項暖民心行動資金4.22億元。認真落實初信初訪閉環辦理、黨政領導接訪下訪、閱批群眾來信、“黨建+信訪”等機制,做到接訪不走過場、寫信真管用。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深入整治農村人居環境突出問題,持續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實行就業優先政策,堅持走地方性、應用型、開放式的現代化職業教育之路,每千人醫療床位數超全省平均水平。注重統籌發展與安全,科學精準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扎實推進平安阜陽建設,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進一步提升。

  以激勵實干擔當為重點,扎實推進全面從嚴治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管黨治黨一刻也不能放松,必須常抓不懈、緊抓不放。阜陽市認真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持之以恒推進全面從嚴治黨,著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始終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嚴格執行領導班子決策前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有關重要論述制度機制,衷心擁護“兩個確立”、忠誠踐行“兩個維護”。深化“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創新開展“有話請您說·有事我來辦”解難解煩解惑主題活動,大力推廣白行社區“四事四權”工作法,不斷夯實黨執政的群眾基礎。樹立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開展基層“十佳”爭創活動,較大幅度調整提高村和社區干部報酬標準。堅持以實績論英雄、憑實績用干部,大力培育敬業型、學習型、創新型、清正型、績效型“五型”干部,選派年輕干部赴滬及企業等跟班學習、實踐鍛煉。聚焦“一改兩為”,積極組織開展比本領、比服務、比實績“三比”活動,建立交流比學的練兵制度、好差評比的通報制度、座次排名的亮相制度,廣大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爭先創優的激情全面點燃,心齊氣順勁足的生動局面業已形成。

  親切關懷,振奮人心;諄諄囑托,催人奮進。阜陽市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持續落實落細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和重要回信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對阜陽提出的“兩個明顯提升、四個力求實效力爭上游”目標要求,拉高標桿、揚長補短,只爭朝夕、埋頭苦干,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加快建設 “三地一區一城”,勇當皖北振興排頭兵,努力為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添彩,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全力以赴穩就業惠民生

安徽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強調,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扎實推進民生工程,出臺更多援企、減負、穩崗、擴就業的支持性措施,突出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受災群眾等重點人群就業工作,落實好紓困惠企政策,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就業工作,始終將穩就業擺在“六穩”之首高位部署、強力推進。兩年來,全省上下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就業工作的重要論述特別是考察安徽時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積極應對疫情反復等不確定因素影響,持續加大就業政策實施力度,全力推動落實穩就業各項任務并取得積極成效。其中,今年1月至7月,全省城鎮新增就業42.92萬人,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66.03%,就業局勢保持總體穩定。

  聚焦政治責任,強化就業優先導向。一是堅持高位部署推動。省委主要負責同志4次研究就業工作,并就保居民就業、保企業用工作出30多次批示。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2次召開穩就業工作會議,對做好就業工作進行系統部署。省委、省政府部署實施10項暖民心行動,將就業促進行動擺在首位加以推進。二是加強政策協調聯動。突出經濟發展就業優先導向,健全落實財政、貨幣、金融、產業、貿易、教育等政策與就業政策聯動機制,強化就業資金投入保障,全面落實國務院“33條”等系列穩就業政策措施,分類細化制定454條助企紓困政策清單,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穩定就業良性互動。三是壓實穩就業工作責任。省政府及各地、各相關部門成立穩就業工作專班,建立“省級統籌、市負總責、縣(市、區)抓落實”的工作機制,推動任務清單化、舉措精準化、責任明晰化,對就業促進行動、新徽菜·名徽廚行動、高校畢業生就業等情況實行周調度,通過調度、包保等多種方式督促任務落實見效。

  聚焦市場主體,強化穩崗用工保障。一是及時落實社會保險費“降緩”政策。在全國率先發布定向階段性實施緩繳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費政策有關問題的通告,明確特困行業企業(含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緩繳政策,建立緩繳政策企業“白名單”。二是優化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持續加大穩崗返還支持力度,將大型企業穩崗返還比例由30%提高至50%,中小微企業穩崗返還比例由60%提高至90%。創新中小微企業“免報直發”模式,通過系統內部數據比對、加強部門協同配合,實現惠企資金一鍵發放、直撥直達。三是強化“兩保五對接”工作舉措。聚焦緩解企業“用工難”問題,創新推出“兩保五對接”舉措,即圍繞保就業、保障企業用工,強化政府部門間、政府部門與企業、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與企業、培訓機構與企業、區域勞務用工等精準對接。建立滬蘇浙皖結對幫扶城市勞務協作聯盟,健全省外、省內勞務對接機制。組織開展“三級三方服務千企”行動,著力為企業提供用工、培訓等方面的服務。

  聚焦重點群體,強化就業促進措施。一是實施“53353”拓崗計劃,確保高校畢業生有業可就。即青年見習崗5萬、短期見習崗3萬、機關事業單位招錄3萬、公益性崗位5萬、臨時性專崗3萬。啟動實施“百萬大學生興皖”行動,出臺促進2022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若干措施、大力支持高校畢業生筑夢江淮若干措施,千方百計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統籌拓展落實政策性崗位、特定就業崗位和市場化就業崗位。二是實施“兩強一增”行動計劃,促進農民工就業增收。部署“兩強一增”行動計劃,加大以工代賑實施力度,為農民工特別是農村低收入群體、脫貧人口創造就地就近就業機會。精心組織“春風行動”“接您回家”等活動,推動各地因地制宜實施“穩崗留工”活動,保障農民工“出得去”“回得來”“留得住”。三是實施“就業服務月”專項活動,促進退役軍人就業創業。開展退役軍人能力提升專項行動,舉辦首屆全省退役軍人創業創新成果展、“軍創英雄匯”直播帶崗活動,組織各類企業積極提供就業崗位,助力退役軍人創新創業和實現就業。

  聚焦困難群體,強化兜底幫扶舉措。一是實施就業援助“暖心活動”。針對就業困難人員、離校未就業畢業生等群體,組織實施就業援助“暖心活動”,為就業援助對象開展送崗位、送培訓、送服務、送政策等集中幫扶活動,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二是注重幫扶困難人員實現就業。開展未就業畢業生服務攻堅行動,為6.22萬名城鄉低保家庭、脫貧戶家庭等困難畢業生發放一次性求職補貼9300萬元,2021屆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幫扶率達99.35%。組織開展殘疾人就業幫扶活動,舉辦專場招聘會90余場次,提供就業崗位2萬多個。三是著力保障失業人員基本生活。健全失業人員和困難人員幫扶機制,暢通線上線下失業登記渠道,落實失業保險擴圍政策,促進多渠道再就業。

  聚焦創業創新,強化創業帶動就業。一是啟動實施“創業安徽”行動。省政府出臺“皖創22條”,聚焦四個重點領域,培育四類創業主體,搭建四大創業平臺,完善四位一體培訓體系等,整合推動各類資源、平臺、要素向創業集聚,推動我省創業活動進一步提質擴量增效,釋放創業帶動就業倍增效應。二是加大融資扶持力度。將國家規定個人創業擔保貸款20萬元的上限額度提高至50萬元,推動各地加強宣傳引導,優化申請流程,增強政策落實的可及性和便捷性。三是持續推進載體建設。充分發揮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青年創業園等載體功能,為創業者提供場地租金減免、水電費、網絡費等政策支持,重點扶持大學生等青年群體在皖創業、返鄉創業。上半年,組織認定安徽青年創業園6個,備案省級農民工返鄉創業示范園23個。

  聚焦供需對接,強化公共就業服務。一是緊扣更加充分就業,推進“三公里”充分就業社區建設。積極推廣合肥市先行試點經驗,積極推進“三公里”就業圈建設,以社區三公里范圍內的勞動者、小微企業為重點服務對象,點對點推送就業政策服務信息,提供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崗位推薦等就業服務,有效促進社區居民在“家門口”實現“碼上就業”。二是緊扣更高質量就業,大力開展技能培訓。聚焦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緊缺職業工種和十大新興產業,及時調整技能培訓職業目錄及補貼標準,線上線下聯動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三是緊扣求職用工精準匹配,線上線下聯動開展招聘。加強就業指導和招聘服務,常態化開展“2+N”招聘活動,組織實施“百日千萬”網絡招聘專項行動和“千企萬崗”云招聘等系列公共服務活動。升級改造“安徽省高校畢業生網上簽約平臺”,推動高校全部建立線上就業招聘網站,對接國家“24365”和省級服務平臺。

  在實現“兩個更大”上取得明顯成效

尹云松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時強調,安徽要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實現更大作為,在加快建設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進展。兩年來,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各項決策部署,全力實施三次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行動計劃,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三地一區”,在實現“兩個更大”上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我們也要充分認識到,實現“兩個更大”將面臨著諸多的困難和挑戰,我們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通過創新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最為有效的應對之策,能夠加快經濟增長新舊動能的轉換,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

  全要素生產率被定義為除資本和勞動要素之外其他全部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其增長主要來自技術進步和要素配置效率的改善,以及相應的政府創新和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加快實現“兩個更大”,需要重點抓好以下三個方面。

  推動科技創新,提高要素生產效率

  科技創新是我省最大的特色和優勢,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最強勁動力。我們要繼續堅持市場化導向,以基礎研究引領應用研究,以應用研究倒逼基礎研究,推進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產出更多具有重大引領性和應用前景的科技成果。同時,也要充分認識到僅有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還遠遠不夠,必須將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使原始創新、基礎創新和應用創新同步嵌入到產業發展中去,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真正將科技創新的勢能更多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為了達成這樣的目的,在當前工作層面,需要加快推進科大硅谷建設,以最優生態集聚最高端的資源,努力打造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和高科技企業成長的“高產田”;需要加快推進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建設,著力培養懂科技、懂產業、懂資本、懂市場、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健全科技研發“沿途下蛋”機制,高水平建設合蕪蚌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實施產學研協同創新項目,加快推動科創走向產業;需要加快創業安徽建設,重點圍繞省十大戰新產業發展,加快培育“專精特新”企業,通過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使創業主體與科研機構形成緊密型的創業共同體。當前,數字經濟的發展正在重構企業賴以生存的宏觀環境和微觀土壤,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的核心是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以數字技術賦能企業發展,不僅構成了科技創新的重要內容,也推動了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從而催生出一大批極具活力和發展前景的“四新經濟”,為打造經濟“第二發展曲線”開辟了廣闊空間。

  推動制度創新,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意味著在投入不變的條件下,通過資源的優化組合和有效配置,可以實現產出的增加。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需要我們推動相應的制度創新。比如,進一步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按照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要求,不斷完善有利于要素流動和交易的制度規則,減少過多的行政干預和地方保護,暢通國內大循環,顯著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深化自貿試驗區專項推進行動,推出創新性的貿易自由化便利化舉措,在自貿試驗區內落實“簡稅制”“低稅率”要求,吸引高端生產性服務業和其他專業人才。同時抓住RCEP帶來的重大發展機遇,建設面向RCEP的服務貿易信息平臺以及技術、培訓和融資等公共服務平臺體系,加快融入國際大循環,實現資源要素在更大范圍內的優化配置和效率提升。進一步完善區域協同發展機制,深入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加快皖北地區一體化協同發展進程,培育皖北“四化同步”發展的后發優勢,逐步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提高區域間要素配置效率。進一步改革企業管理制度,運用工業互聯網思維和方法創新企業管理模式,倒逼企業全方位數字化轉型,重塑企業業務流程和管理體系,幫助企業打破分工局限、深化業務合作、實現協同成長,提高產業鏈供應鏈要素配置效率。羚羊工業互聯網平臺是我省的一大創舉,是按照政府扶持、市場運作方式組建的省級綜合服務平臺,已建立應用、服務商、專家、資本市場四大領域資源池并將持續拓展。各類企業都應積極對接羚羊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拓展提升企業成長的空間和維度,實現更好更快發展。

  推動政府創新,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政府創新的一個核心內容是政府管理模式創新,我們可以借助羚羊工業互聯網這個平臺,推動政府流程再造,有效解決行政職能分散、低效、不協調的問題,解決政府公共資源配置的公平和效率問題,從而幫助政府優化配置公共資源、更好履行公共服務職能。政府創新的另一個核心內容是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有機結合,其中的一個關鍵是要厘清政府與市場、與社會的邊界,科學定位有為政府的作為空間。應該看到,政府與市場、與社會的邊界并非固定不變,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的運用,以及我們對于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這個邊界會發生相應的改變,我們需要與時俱進作出政府行為的相應調整。比如,在社會治理方面,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智醫助理(即人工智能全科醫生)已覆蓋到全省所有縣(市、區)的基層醫療機構,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智慧課堂已在全省貧困地區教學點得到廣泛推廣應用,基層醫療機構和學校的專業化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從中可以看出,政府與社會的邊界已經發生了變化并且是向著社會一側移動,因為政府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可以比以往提供更多更優質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在經濟治理方面,合肥市政府在推動新型顯示器件和集成電路等產業發展時,通過產業投資基金適時介入,與企業共同承擔產業升級和跨越技術研發斷層所面臨的巨大市場風險,充分體現了有為政府的擔當和作為。這其中,政府與市場、企業的邊界顯然是向著市場和企業一側移動的,政府這只“有形之手”從傳統經濟理論看可能有點“越界”了,但是這恰恰符合產業從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升級的規律。十九屆四中全會專門就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要深入貫徹中央精神,在實踐中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特別是要善于運用工業互聯網思維和方法不斷創新政府管理模式,善于認識和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并精準定位有為政府能夠 “有所作為”的空間,不斷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兩個更大”提供有力支撐。(作者系省政府政策研究室黨組成員、副主任)

  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

樊明懷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 2020年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合肥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斷取得成效”,要求長三角區域“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勇當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加快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兩年來,安徽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擺在全省大局的突出位置,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堅持上海龍頭帶動,攜手蘇浙,揚皖所長,重點領域合作取得積極成效,重點區域發展動能持續增強,充分展現了“安徽作為”,貢獻了“安徽力量”。

  推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創新共建結出新成果。充分發揮創新活躍強勁優勢,堅定不移下好創新“先手棋”,抓好科技創新“栽樹工程”,扎實推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加快推動合肥、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共創”。聚焦平臺共建,共同推動國家實驗室及基地建設,牽頭成立機器人、新能源、新能源和網聯汽車、通航、環境等G60科創走廊5個產業聯盟,共同成立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積極籌建安徽分中心。聚焦聯合攻關,共同承接國家重大戰略和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率先設立長三角科技創新聯合攻關專項,與滬蘇浙科研院所及相關企業聯合攻克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聚焦資源共享,聯合共建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目前已集聚重大科學裝置23個、大型科學儀器近3.7萬臺(套)、國家級科研基地2600余個、科技人才20余萬人、服務機構2400余家。

  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產業協作實現新突破。充分發揮制造特色鮮明的優勢,實施制造業“提質擴量增效”行動計劃,加強產業分工協作,攜手打造新興產業聚集地。聚焦產業鏈協同,與滬蘇浙聯合開展長三角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共同組建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聯盟,牽頭成立人工智能產業鏈聯盟。聚焦園區合作,蘇皖合作示范區加快建設,頂山—汊河、浦口—南譙、江寧—博望等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建設向縱深推進,中新蘇滁高新區、張江蕭縣高科技園等首批18個省際產業合作園區發展壯大。聚焦產業轉移,扎實推進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加快建設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為皖北等欠發達地區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推進高水平協同開放,開放共贏邁出新步伐。堅持改革和開放互促共進,全力推動一體化開放合作,共同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共建高能級開放平臺,高質量建設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復制推廣上海自貿試驗區制度經驗,推出包括212項賦權事項的特別清單,與滬蘇浙共建長三角自貿試驗區聯盟,深化合肥片區、蕪湖片區與寧波片區,蚌埠片區與金義片區合作共建。連續4年成功舉辦世界制造業大會,組團參加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共同打造重大展會品牌。共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省級行政權力事項全國最少。推動合肥海關和上海海關率先啟動長三角海關特殊貨物檢查一體化改革,積極推進長三角區域“單一窗口”互聯互通協作,中國(安徽)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功能全面提升。

  加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協調共進形成新格局。充分發揮左右逢源、通江達海的區位優勢及綜合交通優勢,加快推動長三角交通等基礎設施一體化步伐,共同構建區域立體綜合交通體系。共建軌道上的長三角,商合杭、杭黃等高鐵建成運營,滁寧、寧馬城際鐵路加快建設,沿江高鐵武漢至合肥至上海段啟動建設,率先實現“市市通高鐵”,高鐵運營總里程居全國前列。共建高速上的長三角,實施省際待貫通路段專項行動,5條省際斷頭路全面貫通,加密擴容省際高速公路通道,“五縱十橫”高速公路主骨架縱穿江淮,全面實現“縣縣通高速”。共建水上長三角,持續推進省際航道暢通工程,深化與滬蘇浙港口戰略合作,加快建設蕪湖馬鞍山江海聯運樞紐,共同構建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共建空中長三角,推進安徽民航機場集團與上海機場戰略合作,加快建設合肥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蕪湖專業航空貨運樞紐港,積極構建“一樞十支”運輸機場體系,合力建設世界級機場群。

  加強生態環境共保聯治,綠色共保取得新進展。充分發揮生態資源豐富優勢,深入踐行“兩山”理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共同建設綠色美麗長三角。聯合打造長三角生態屏障,在省際毗鄰地區探索建立生態環境標準、監測、執法“三統一”,聯合實施長江“十年禁漁”,開展大氣、水污染聯防聯治;加快建設長江、淮河、江淮運河、新安江生態廊道和皖南、皖西大別山生態屏障;努力把巢湖打造成最好名片??諝赓|量優良天數、長江流域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等指標均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共建新安江—千島湖生態保護補償試驗區,目前新安江水質優良比例保持100%,每年向千島湖輸送近70億立方米干凈水,經驗做法已在全國其他10個流域、15個省份復制推廣。

  促進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民生共享有了新提升。加快推動重點民生領域公共服務均等化、便利化和一體化,共享滬蘇浙優質公共服務資源,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滿足感顯著增強。強化疫情聯防聯控,常態化推進長三角疫情聯防聯控“7+5”工作機制和協同事項,合力構筑起長三角疫情防線。推動優質醫療教育資源共享,加快復旦兒科醫院安徽醫院、上海六院安徽醫院等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試點項目建設,長三角職工醫保異地門診費用直接結算通道全面開通,與滬蘇浙實現醫?!耙豢ㄍā?、健康碼“一網通”。推動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加快推行7*24小時不打烊“隨時辦”服務,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的居民服務“一卡通”基本建立,120項高頻事項實現長三角“一網通辦”。

  實踐證明,貫徹國家戰略就是抓住發展機遇。通過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我省在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戰略地位全面提升,發展空間全面拓展,帶動經濟社會實現了快速發展。 2021年,我省地區生產總值近4.3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實現了由“總量居中、人均靠后”向“總量靠前、人均居中”的跨越發展。下一步,我省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緊扣“三大使命”和“七項重點任務”,全面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十四五”實施方案》及安徽行動方案,推動重大政策、重大事項、重大項目“三張清單”落地實施,加快與滬蘇浙構建緊密型、互補型合作關系,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實現更高質量、取得更多成果,為加快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提供強大動力。(作者系安徽省經濟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王亞東

版權所有: 拂曉新聞網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地址:宿州市紡織路拂曉報社 郵編:234000

久久无码中文字幕|最新日韩精品中文字幕|ririri国产在线观看|网曝国产校花门视频花蝴蝶|亚洲欧美制服在线8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