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三地一區”
編者按: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時在合肥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更好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加快建設經濟強、格局新、環境優、活力足、百姓富的現代化美好安徽,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本報今日推出“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三地一區’”專版評論,以饗讀者。
加快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
曹顯鈺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
2020年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并在合肥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強調:“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勇當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 ”
兩年彈指一揮間,科技創新勇向前。安徽科技創新之樹“碩果搖枝”:國家實驗室全面投入運行,“九章二號”“祖沖之二號”實現量子計算新突破。合肥先進光源、量子空地一體精密測量等大科學裝置列入國家規劃。3位科學家當選兩院院士,12項科技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8項制造業揭榜攻關項目打破國外壟斷。 2021年安徽區域創新能力上升至第8位,連續十年位列全國第一方陣。全省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9.9件,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92.3%……今年7月24日,“問天”成功發射,其中有兩項重要配置來自安徽創新。
今天的安徽,科技創新這個 “栽樹工程”生機盎然,創新資源更密、創新能力更強、創新環境更優,創新的安徽標識度越來越高、吸引力越來越強。今天的安徽,創新之變前所未有,科技創新筑勢賦能,新興產業異軍突起,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問題,跨上了以前可望而不可及的臺階,獲得了許多過去想獲得而沒有獲得的機遇。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變,更加凸顯加快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的緊迫性。應當清醒看到,雖然我省部分領域從跟跑實現并跑領跑,區域創新能力穩居全國第一方陣,但目前我省科技創新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還不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還不高。堅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經濟強的創新安徽,必須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
集聚人才,愉快創新??萍紕撔?,人才是第一資源。強化人才強省、科技強省鮮明導向,集聚創新人才,應面向世界,匯聚一流人才,吸引高端人才,大力引進扶持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培養從科技研發到產業轉化的專業化人才隊伍。實施好江淮戰略“帥才”、產業“英才”、青年“俊才”、制造“匠才”計劃。擴容升級科技創新“攻尖”計劃,實施高價值專利培育工程。優化“揭榜掛帥”攻關機制,建設好高能級人才匯聚平臺,完善平臺聚才、留才、用才政策。全面落實人才政策,讓科技人才安心創新、愉快創新。
健全機制,增強動能。國家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有利于我省綜合利用國家實驗室、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高端創新平臺,更快提升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國家推進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有利于我省更好發揮產業承接平臺功能,加速集聚人才、技術、產業、資本,更快提升制造業規模、實力和競爭優勢。發揮平臺創新作用,激發人才創新能力,必須加快科技體制改革、健全科技創新機制,增強體制機制引擎動能。完善評價制度等基礎改革,堅持以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破四唯”“立新標”并舉,健全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提升評價體系科學性、合理性、公平性,為科技創新增強更大動能、創造更大優勢。
培根育才,夯實基礎?;A研究是推動原始創新、構筑科技和產業發展“高樓”的基石。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奔訌娀A研究,需要雙向持續發力。職能部門應持續清除束縛科技創新的體制性制度性障礙,穩步增加基礎研究財政投入,運用稅收激勵等方式調動基礎理論、應用基礎研究積極性。在面向世界匯聚一流人才、吸引海外高端人才的同時,強化創新教育從小抓起,著力提高數理化等基礎學科教育水平,著力培養更多基礎研究優秀人才。廣大科技工作者應弘揚科學精神、尊重創新規律,勇闖“無人區”、甘坐“冷板凳”,潛心基礎研究、敢于攀登高峰,創造更多“從0到1”的原始創新。
沿途下蛋,應用生金??萍紕撔?,目的在應用??萍紕撔聭冀K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應堅持市場化導向,突出市場需求、產業發展、產品競爭,擴大優質科技成果供給,把科技創新勢能更好地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健全前沿科技研發 “沿途下蛋”機制,實施更多產學研協同創新項目。培育更多科技經理人隊伍,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科技大市場。加大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示范應用和政府采購力度,助力企業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高水平建設合蕪蚌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強用好安徽科技大市場,辦好科技成果轉化交易會,促進更多創新成果加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加快把安徽打造成為科技創新策源地、科技成果轉化地、創新應用實驗地、創新發展示范地。
“欲茂其枝,必深其根”。以政策陽光普照大地、以市場雨露沐浴沃土,科技創新這個“栽樹工程”,一定會在江淮大地營造出“喬木”參天、“灌木”茁壯、“苗木”蔥郁的創新生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經濟強的創新安徽。
加快打造新興產業聚集地
胡 旭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時指出,要深刻把握發展的階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堅持把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現代化水平。
鍥而不舍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增強全省經濟運行韌性和抵御風險沖擊能力。上半年,面對疫情等超預期因素沖擊,新興產業的高成長性是穩定經濟大盤的重要支撐。我省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1.8%和11.4%,均高出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一倍以上。十大新興產業正成為產業項目的生成源、投資增長的穩定器。上半年,我省裝備制造業新簽約、開工、投產項目966個,總投資額3935億元。在當前房地產等傳統投資增長極弱化背景下,上半年全省固定資產投資保持10%以上增幅,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業產業項目的加快落地。
新興產業正處于產業升級與消費升級相互促進、螺旋上升的“風口”之上。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新材料等產業技術升級和產品迭代周期顯著加快,成長空間和前景不斷拓展,產業增長爆發力也不斷得到驗證,使得新興產業這一增長引擎驅動力持續增強。以新材料產業為例,作為先進制造業供應鏈的源頭和底層,越來越顯示出關鍵性和戰略性地位。上半年,全省新材料產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同比增長19.1%,產值規模占戰略性新興產業總規模比重的25.6%。
融合發展正成為新興產業成長壯大鮮明特征和關鍵路徑。技術進步持續打破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概念區隔,產業融合趨勢越來越凸顯。一些傳統能源原材料產業,隨著新興產業規模日益壯大越來越顯現供應鏈的戰略價值。新能源汽車普及,鋰產品價格飆漲和技術進步助推,使得鹽湖提鋰產業成為重要風口。鈉離子電池的技術突破和產業化加速,帶動碳基材料新需求,為煤炭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機遇。半導體和新型顯示等先進制造業在關鍵環節實現國產替代,帶動化工產業精細化、高端化突破。
不僅是產業鏈供應鏈相互嵌入、融合升級,不同產業門類深度融合趨勢也在深刻改變著產業成長路徑和版圖。新能源汽車迎來爆發性增長,根源就在于產業融合創造了全新消費體驗,動力電池的技術升級疊加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最新技術成果,使得汽車既是低碳出行工具,更成為便捷舒適的智能終端。信息技術與家電制造、生物技術與醫藥、農副產品深加工等大類產業深度融合趨勢方興未艾,正在深刻重塑產業發展格局,為產業成長帶來以內涵升級帶動外延擴張的廣闊前景。
加快打造新興產業聚集地,應深刻洞悉和把握產業融合大勢,以多方融合為路徑,向著促進產業深度融合發力。我省“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 “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發展”,要義和操作性正在于此。
融合發力,首要在于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相互促進、一體并進。瞄準產業融合新趨勢、技術進步最前沿,謀劃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立足現有產業基礎找方向、找路徑,把人才和技術作為最關鍵要素,選準突破方向,走穩壯大新興產業之路。把握和利用好特色資源和專精特新產品在新興產業供應鏈上的突出地位,以關鍵配套撬動產業布局,培育引進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在打造產業基地上持續取得進展。
融合發力,更要在培育壯大新興產業上全域發力,形成多極支撐格局。產業融合既是趨勢、更是機遇。一城一域都應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以及相對優勢,在順應大勢中謀劃新興產業培育路徑、明確突破方向,聚焦有限資源實現重點突破,以新興產業高成長性激發更大發展動力、活力。
融合發力,須以企業為主體、以項目為載體,多點突破加快產業集聚。企業處于發展一線,直接面對產業融合帶來的挑戰與機遇,不斷尋求依托資源要素和產業配套等方面優勢,通過技術改造、新建產能或擴大區域布局等方式,搶抓競爭先機。主動對接企業需求,強化要素保障,支持企業擴大投資,不斷生成新興產業項目。持續推進項目落地,促進企業匯聚,加快產業集聚,以多點突破之勢,加快打造新興產業聚集地。
加快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
韓小喬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
“堅持改革開放,堅持高質量發展。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為新時代安徽高質量發展明確方向、擘畫藍圖。
安徽因改革而變,因開放而興。 “改革開放”,是制度的變革、觀念的更新、行動的合力,是一直在路上的不懈求索。從小崗“大包干”到農村稅費改革、“三變”改革、林長制改革等改革創新,從率先探索新安江跨省生態補償機制到打造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從“開發皖江、呼應浦東”到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從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建設到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落戶合肥……改革開放大潮中的“安徽樣本”,成為全國改革開放的生動縮影。
一個個改革壯舉背后,安徽深化改革開放、與時代同步的發展軌跡愈發清晰。兩年來,安徽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組建長三角人工智能產業鏈聯盟,一批服務事項實現長三角“一網通辦”。全面實施自貿試驗區專項推進行動計劃,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進出口增長,高水平舉辦世界制造業大會。 “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證照分離”改革實現全覆蓋,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扎實推進。 2021年新增各類市場主體113.6萬戶、增長8.5%,新增境內上市企業23家,創歷史最好水平。重點領域改革縱深推進,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安徽實現了“內陸腹地”向“改革開放新高地”的跨越發展。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當前,安徽發展正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國家統籌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碳達峰碳中和等重大戰略,有利于安徽發揮優勢加速前進彎道超車。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安徽經濟恢復的基礎不夠穩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帶來的影響比較明顯。制度型開放滯后,高能級開放平臺較少。有的干部思想不解放、思路打不開,改革開放的動作少步子慢。區域競爭慢進是退、不進更是退,必須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闖關破障、一往無前。
解放思想不止步?;仡櫄v史進程,改革與開放往往并蒂而生,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相互激蕩,觀念創新和實踐探索相互促進。思想上率先破冰,行動上才能突圍。強化創新意識、開放思維,突破慣性計劃思維和“官本位”思想桎梏,更好適應新階段新要求。增強思維活躍度,提升科學決斷力,弘揚敢為人先優良傳統,涉深水、闖險灘、啃硬骨頭,以深化改革破除體制機制瓶頸,以擴大開放塑造合作競爭優勢,加快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
深化改革迎著問題上。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也是改革的動因。全面深入調查研究,弄清問題表現及原因,謀定而后動,才能避免改革著力點出現偏差、貽誤時機。牽住“牛鼻子”,分清輕重緩急、辨別主次難易,推動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走深走實。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關鍵在于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既要堅持問題導向,創新政府管理和服務方式,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用工業互聯網思維改造優化政府工作流程,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推動公共服務提質增效,又要強化市場導向,發揮“畝均論英雄”改革牽引作用,構建多層次金融支持服務實體經濟體系,常態化推進營商環境對標滬蘇浙,加強數據要素市場培育,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堅持刀刃向內、勇于自我革命,破字當頭、迎難而上,補短板、強弱項,推動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促進社會活力競相迸發,推動改革開放蹄疾步穩。
全面開放向著未來看。開放是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歷史證明,胸懷越廣,眼光越遠,發展空間就越大。作為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內陸地區,安徽因開放爭得“先手棋”。新發展階段,要以面向未來的大視野、大氣魄,推動更高水平開放,贏得更大主動權。面對新趨勢,善于應時而動、順勢而為。以大通道牽引大開放,積極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發揮合肥中歐班列國際物流通道作用,增強全球供應鏈韌性,提高對外貿易水平。以大平臺形成強支撐,提升世界制造業大會影響力,辦好“天下徽商”圓桌會,加強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打通走出去“高速路”,織密引進來“合作網”。以新標桿打造新優勢,對標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大力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主動融入和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深化長三角自貿試驗區聯盟合作。著眼全局、服務大局、探索新局,堅持內外聯動、量質并重、統籌規劃,在開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贏,擴大“朋友圈”,更深層次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合作、高效配置全球要素資源,在世界經濟大潮中乘風破浪。
改革開放走過千山萬水,仍需跋山涉水。新征程,只爭朝夕、砥礪前行,堅持改革開放、堅持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經濟強、格局新、環境優、活力足、百姓富的現代化美好安徽。
加快打造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
劉 振
安徽以 “三山三江二湖”而聞名。守護好山好水,不僅關系當下百姓福祉,也是為長遠計、為子孫謀。
2020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馬鞍山市考察時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系,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把生態保護好,把生態優勢發揮出來,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兩年來,安徽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打造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推動經濟形態變“綠”、發展質量變“高”。以更高站位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深化新一輪林長制改革,實施“五大森林行動”。探索生態環境保護專項監督長制度,進一步筑牢生態環境“人民防線”。開展新一輪 “三大一強”專項攻堅行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等,加快建設環境優的美麗安徽。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如今的江淮大地,藍天多了、霧霾少了,清水綠岸多了、黑臭水體少了。監測顯示,2021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34.9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例84.6%,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83.5%,均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重點流域生物多樣性加快恢復,長江再現野生江豚群嬉自然景觀。綠色發展的生動實踐表明,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而是相輔相成的必答題。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既守住了“綠水青山”,也收獲了“金山銀山”。
“十四五”時期,我省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必須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地位。摒棄短視政績觀,不為一時困難所擾、不為短期增長所動、不為眼前利益所惑,始終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不動搖、不松勁,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精準治理,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諝赓|量、長江生態保護、環境風險等,是群眾關注的生態環境焦點問題。圍繞重點領域、焦點問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不能“大呼隆”“一刀切”,必須精準治理、科學治理。緊盯空氣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分區施策、加強污染協同控制,強化分區分時分類差異化和精細化協同管控。突出抓好長江治污、治岸、治漁,迭代升級“三大一強”專項攻堅行動,實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打好巢湖綜合治理攻堅戰。嚴密防控環境風險,健全重點風險源評估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精準施策,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
創新治理,構建碳排放 “一張圖”。落實“雙碳”目標,經濟社會發展迎來廣泛而深刻的系統性變革,必須以綜合性改革創新應對。去年,我省在全國率先推出 “碳指數”服務,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進行節能降碳在線“診斷”。浦發銀行合肥分行與蘇州分行聯合落地全國首筆碳中和掛鉤貸款,企業融資成本隨著碳減排量上升而下降。加快推進能源領域改革,因地制宜制定碳達峰路線圖。完善財稅、價格、投資、金融政策,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相關工作,探索建立體現碳匯價值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構建全省碳排放“一張圖”。
轉型治理,提升產業發展“含綠量”。讓產業變“綠”、讓“綠”變產業,是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所在。以減污降碳與經濟增長相融合為核心,持續培育壯大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加快采用節能低碳環保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和污染企業,促進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加速產業高端化發展、綠色化改造、數字化轉型,提升產業“含綠量”。趁著我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良好勢頭,力爭在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培育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和節能環保、智能網聯汽車等新興產業,提升全產業鏈綠色低碳發展水平。
協同治理,下好生態文明“一盤棋”??諝饬鲃有詮?,大氣污染治理靠一個地方單打獨斗不行,要區域聯動、協同作戰、形成合力。大江大河跨省貫通,下游治理,上游污染也不行。地緣相近、山水相連,長三角生態環境治理必須同下“一盤棋”。在接續開展三輪試點基礎上,我省與浙江共同謀劃新安江—千島湖生態保護補償試驗區,努力把新安江流域打造成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新樣板、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新典范。協同實施區域共保聯治,堅持共建共享,聚焦生態環境保護區域性、跨界性重難點問題,健全區域協作機制,強化高效協同,完善一體化體制機制,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走向“長治”。
綠色發展是長遠之策、不是權宜之計,必須咬定青山不放松,風雨無阻向前行。站在新起點,更要堅持綠色發展戰略定力,積極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限,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江淮美好家園。
責任編輯:王亞東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
-
2宿州市獲水生態補償資金2050萬元 09-19
-
3“國家集采藥品進藥店”試點啟動 09-07
-
4宿州再添4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 09-06
-
5
-
6宿州市打造“網絡+網格”基層社會治理升級版 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