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筆一刀,記述“裁虹并泗”的歷史
《移泗州治記》碑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刻。碑文由清朝直隸泗州知州張佩芳撰,清代著名書法家、湖北巴東縣知縣梁巘書。碑文不僅記載了安徽巡撫閔鄂元上疏奏請裁虹并泗、泗州移虹前后的歷史事件,還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欣賞和研究價值。
《移泗州治記》碑拓片
《移泗州治記》碑原砌于縣衙大堂后墻上,后置于泗縣文廟大成殿內,2016年泗縣博物館建成后,將其移置其間開放展覽,經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兩塊石碑,一篇碑文,道出一座古城的湮滅,一座新城的崛起。這兩塊石碑名《移泗州治記》碑,是泗縣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國家一級文物,被稱為“古泗州歷史第一碑”。其珍貴之處在于詳實記載了虹縣裁撤、泗州遷治這一歷史事件。
清朝光緒時期泗縣城地圖。
清朝中期之前,泗縣被叫了一千多年的“虹縣”。為何改“虹”為“泗”,源于乾隆年間安徽巡撫閔鄂元的一封上疏。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一場特大的洪水,將繁華的泗州城淹沒于洪澤湖底,千年古城不復存在。此后,泗州治所遷至盱眙山。泗州湮沒之后,關于泗州州署的興建一直爭議不斷,卻因各種原因久拖不決。
直至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安徽巡撫閔鄂元上疏奏請裁虹并泗,將泗州州城遷至虹(即今安徽泗縣縣城)。碑文中這樣記載:“泗州在省西北,轄天長、盱眙、五河。舊治在其疆域之南,淮水之北,去盱眙二里??滴跏拍?,淮漲城圮,后建治盱眙山之巔。其所治乃在西北,懸絕淮、湖,遠者至百五十里。虹屬鳳陽府,地小而高,鄰于泗。乾隆四十三年,巡撫閔公以治隔淮、湖,控馭不便,虹最近泗,請裁虹為泗……”
泗縣城區鳥瞰。
閔鄂元在奏疏中深入分析了泗州沉沒后的現狀及移治虹縣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朝廷準其所請,結束了泗州九十余年的寄居歷史。
“裁虹并泗”這一舉措,有效加強了地方控制,維護了地方穩定,在諸多方面均產生了積極的效果。既為現今社會地域行政區劃變更提供了參考借鑒,同時也對江淮地區的區域人文、經濟交流產生了積極的意義和影響。
石碑的不凡之處,還在于碑文的書法藝術成就。其文由直隸泗州知州張佩芳撰,湖北巴東縣知縣梁巘書。
梁巘是清代著名書法家。據《清史稿·梁傳》記載,梁巘“以工李北海書名于世”書法造詣很深。他初學王義之、董其昌,次學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等,后專攻李北海行書。他把李北海的所有碑刻,如“岳麓寺碑”“云磨碑李秀碑”“大照禪師碑”等都收集起來,經過多年的刻苦臨摹研習,終以工李北海筆意而馳名天下。
梁巘存世的書法作品約有二百多件??v觀梁巘的存世書法作品,可見其行草書靈秀俊逸而不失法度,其行楷書碑刻沉著穩健、線條遒勁,謹嚴端重之中含飄逸秀美之態,不愧為清代的書法大家。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宿州市書協副主席張兵民第一次見到《移泗州治記》碑的拓片,便愛不釋手,沉醉于其中的書法藝術之美。他專程前往泗縣博物館細觀實物碑文時,更是直呼:“震撼!”他認為,梁巘所書碑文以行楷書寫,通篇章法錯落有致,筆法蒼健,八面用鋒,對文字謀篇及結構有著超強的把控力,不愧為清代書法大家。
石碑是歷史靜默的守護者,細讀碑文,令我們深刻了解這段歷史。從古泗州,到新泗州,再到泗縣,每個名稱背后,均是一段段蕩氣回腸的歷史故事。
江蘇省盱眙縣淮河鎮泗州城遺址。
在江蘇省盱眙縣城郊的淮河鎮,一片位于水域邊的農田中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寫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泗州城遺址”,這里便是沉沒于洪澤湖底的古泗州,也被稱為“水下龐貝城”。如今的泗縣,與相隔90公里“水下龐貝城”遙遙相望,她們共同使用過一個名字,共同承載過一段歷史,共同有著一脈同源的民風習俗?!兑沏糁葜斡洝繁谝还P一刀間,將“裁虹并泗”這段歷史“存根”,將兩地的地之風貌、人之文化、城之歷史記入悠悠史冊之中。
文/記者 徐蕾 圖/記者 董木子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市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09-12
-
2宿州市發放新型政銀擔貸款85.89億元 09-09
-
3宿州市財政下達水利項目資金2.72億元 09-06
-
4“券”動市場熱力值 激發消費新潛能 09-02
-
5宿州市“券”力出擊 激活汽車消費引擎 08-30
-
6算力“突圍” 乘“云”而上 08-26